第六章 细胞因子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点的基础上,掌握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其生物学作用。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分泌方式和类别。
(二) 熟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三) 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
三 教学内容
(一) 细胞因子: 概念、分泌方式、作用特点。
(二) 细胞因子的分类 :IL、IFN、TNF、CSF、chemokine、GF。
(三) 细胞因子的活性 :IL、IFN、TNF、CSF、chemokine、GF。
(四) 细胞因子与临床应用(自学)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群和黏附分子的概念基础上,了解黏附分子的类别和临床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的概念。
(二) 了解粘附分子的类别。
(三) 了解CD和黏附分子的临床应用。
三 教学内容
(一) 基本概念: 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群、粘附分子。
(二) 黏附分子的分类。
(三) 黏附分子的临床应用(自学)
第九章 固有免疫
一 教学目的
在掌握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熟悉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二) 熟悉固有免疫识别机制。
(三) 了解固有免疫细胞的主要免疫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四) 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五) 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三 教学内容
(一)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
(二)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固有免疫识别的特点,PAMP,DAMP,PRR。
(三)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四)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特点,以及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章 参与适应性免疫的淋巴细胞
一 教学目的
学习了解T、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掌握与活化相关的T、B细胞主要表面分子及其作用,掌握T、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T、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 熟悉T、B细胞的主要亚群及功能。
(三) 了解T、B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
三 教学内容
(一) T淋巴细胞:
1、 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2、 T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TCR-CD3复合物,CD4/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其它。
3、 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CD4+T细胞,CD8+T细胞,Th细胞,CTL细胞,Treg细胞等。
(二)B淋巴细胞:
1、 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
2、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BCR复合物,辅助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其它。
3、 B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功能:B-1细胞,B-2细胞。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
一 教学目的
学习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分类、基本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及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过程;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二)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熟悉抗原加工及提呈的主要途径。
(三) 熟悉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四) 熟悉B2细胞对TD抗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特点。
(五) 了解B1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特点。
(六) 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三 教学内容
(一)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概念、分类和基本过程。
(二)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和提呈:APC的概念,MHC-I类分子途径,MHC-II类分子途径,交叉呈递。
(三)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的免疫效应,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
(四)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
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各类超敏反应的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二) 掌握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三) 熟悉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病名。
(四) 了解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
三 教学内容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二) I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疾病。
(三) Ⅱ型超敏反应: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
(四) Ⅲ型超敏反应: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如Arthus反应,血清病等。
(五) Ⅳ型超敏反应: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性迟发超敏反应等。
第十九章 免疫学防治
一 教学目的
学习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常用制剂。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其常用制剂。
(二) 了解新型疫苗的类型及应用。
(三) 了解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三 教学内容
(一) 免疫预防:
1、 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的种类、基本要求、计划免疫与注意事项。
2、 人工被动免疫:概念,常用制剂,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二) 免疫治疗:分子治疗、细胞治疗、生物应答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 : 由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 : 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 实验教学:实验分组(24-3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
3、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 考核办法 :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
教学手段 |
时数 |
实验内容 |
时数 |
类型 |
免疫学绪论 |
CAI |
1.5 |
|
|
|
免疫器官和组织 |
CAI |
0.5 |
|
|
|
抗原 |
CAI |
2 |
|
|
|
抗体 |
CAI |
2 |
|
|
|
补体 |
CAI |
1 |
|
|
|
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膜分子 |
CAI |
1 |
|
|
|
参与适应性免疫的淋巴细胞 |
CAI |
2 |
|
|
|
固有免疫 |
CAI |
1 |
|
|
|
适应性免疫应答 |
CAI |
2 |
|
|
|
超敏反应 |
CAI |
1 |
|
|
|
I型超敏反应 |
TBL |
2 |
|
|
|
免疫学防治 |
CAI |
2 |
ABO血型鉴定 溶血实验 ELISA法检测HBS—Ab |
4 |
验证型 |
合计 |
|
18 |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