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分子免疫学: 本研究方向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机体的免疫过程,探索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基因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研究方向是在我国著名微生物与免疫学家魏曦教授开创的生物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势方向,20世纪80年代张颖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SPA免疫学研究,孙万邦教授深入开展了SPA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应用、干扰素研制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EHF分子免疫机制、空肠弯曲菌疫苗和重组细胞因子等方面的研究:
1、 建立分子克隆技术平台研制重组细胞因子: 近10多年来,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发展较快,相关的新药陆续上市,本室自80年代开始进行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的研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在进行IL-18、IL-31、 IL-10等基因工程产品研制和鉴定,完成了IL-18在不同原核细胞的表达效率及抗肿瘤的研究;探索hIL-10的质粒构建和毕赤酵母表达的最佳条件,以工程菌发酵条件及纯化技术为目标进行小试或中试研究生产工艺,实现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同时进行rhIL-10临床前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产量高、生产成本较低、纯化效率稳定、具有广泛用途的生物制品奠定基础;在国内率先成功进行IL31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该方向目前承担贵州省长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
2、 空肠弯曲菌(CJ)系列疫苗的研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相关疾病基因、免疫分子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及基因重组,已成为防治重大疾病研究的新方向。本室近年来完成了空肠弯曲菌外膜蛋白CJ28-31KD的提取、纯化,制备了脂质体外膜蛋白疫苗,进行了疫苗的免疫原性、毒性、安全性的测试,探讨了疫苗介导的Th1/Th2免疫应答机制;完成了CJ外膜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CJ亚单位基因工程疫苗的初步研制;初步研制出伤寒转移因子,已率先进行发明专利申请和应用开发工作。该方向目前承担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多项。
3、 流行性出血热分子免疫学机制研究: 我国HFRS发病人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 遵义地区为该病的高发区,本研究组从“七.五”攻关课题开始,先以检测EHF-Ag/Ab入手,创立了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在疾病的第一天即可做出免疫学诊断,提高了EHF早期诊断率,减少了误诊。同时,在国内首创干扰素治疗出血热,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使EHF病死率从11.3%下降到不足1%,并获2项科技成果奖。在此基础上,近来开展了EHF疫苗的预防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了IL-2、IL-6、IFN-γ、MHC-Ⅱ类分子以及IL-10、CD分子等的分子免疫机制,初步发现HLA-DR基因与EHF感染免疫有关;IFN-γ、IL-2等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二项,对HLA基因多态性与EHF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利用PCR-SSP技术首次从基因水平对遵义地区汉族EHF患者进行了HLA-AB/DR/DQ基因分型,从遗传因素的角度探寻HLA-AB/DR/DQ基因多态性与EHF的相关性,找到了与EHF可能相关的HLA等位基因,为EHF的发病机理、防治及免疫调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肿瘤免疫学:
肿瘤免疫方向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该方向围绕国际肿瘤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来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并以肿瘤的免疫治疗为研究目标,逐渐形成了“基于T细胞的TCR分子特征”和“基于免疫分子TLRs和miRNAs”为基础的肿瘤发生机制和治疗以及“昆虫提取物抗肿瘤”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1 “T细胞的TCR分子特征”与肿瘤发生机制和治疗研究:随着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T细胞分化、发育及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和取得很大的进展。本研究方向采用“免疫指纹技术”监测肿瘤T细胞和抗肿瘤T细胞的TCR CDR3的分子特征及变化,采用“连接介导PCR”等方法探讨“TCR CDR3谱系漂移”和“TCR二次重排”的关系,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肿瘤T细胞和抗肿瘤T细胞独特的TCR CDR3基因、氨基酸组成、空间构象及漂移的方向与规律,研究其和肿瘤发生及逃逸的关系,并以独特的TCR CDR3为治疗靶标,通过设计干扰RNA、制备独特型抗体或独特型DNA疫苗等手段干扰肿瘤T细胞/抗肿瘤T细胞的消长。该研究在肿瘤的发生机制、残留病变的诊断和预后、个性化治疗及预防中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方向目前承担973前期专项、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贵州自然基金、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其他基金多项。
2 “功能性TLRs和miRNAs表达”与肿瘤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该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国际上肿瘤免疫的研究热点,探讨TLR9和差异性miRNAs的表达与肿瘤发生、转移的关系,并开发基于miRNAs和TLR9的肿瘤靶向生物治疗手段,目前该方向现已发现功能性TLR9差异性表达与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关系,同时利用miRNAs芯片技术,发现了与肺癌细胞转移相关的一类miRNAs,并首次证实了miRNAs家族新成员miRNA-7对肺癌细胞转移的作用,现正利用RNAi干扰技术开发基于TLR9靶向的肿瘤生物治疗手段及为后续基于miRNAs的肿瘤生物治疗策略和优化提供依据。该研究方向目前承担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贵州省科技厅项目各一项。
抗感染免疫:
感染免疫方向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该方向紧紧围绕感染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来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BDV感染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发病机制及防治,逐渐形成了重型肝炎肝细胞凋亡、坏死及肝再生的免疫发病机制和治疗,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以及抗病毒治疗,新发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