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学教案

临床医学教改班《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2016-09-03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使用)

Ⅰ 前言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不同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使免疫学自身发展成为多学科相互渗透性极强的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广泛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同时也形成了免疫学的另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主干桥梁课程,学好此门课程对医学生至关重要。但医学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这些特点使医学免疫学存在难“教”和难“学”的现象,特别是对本科生这批初学者,不可避免地感到抽象、概念多,头绪不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为此特制定本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内容制定上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结构到功能。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基本概念和当前新的进展知识。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教改班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大纲分章叙述,各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级别相对应(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复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参考学时为6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为2:1,即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

四 教材:《 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曹雪涛主编,6版,2013年。

Ⅱ 正文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一 教学目的

在认识免疫学简史及其地位的基础上,理解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二)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 教学内容

(一)医学免疫学简介:

1 免疫的现代概念。

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免疫应答的种类和特点 。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1 经验免疫学时期:人痘苗,牛痘苗。

2 科学免疫学时期:白喉抗毒素,克隆选择学说,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简史。

3 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自学)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组成的基础上,学习其功能并熟悉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在免疫学上的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组成及功能。

(二)了解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

三 教学内容

(一)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的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抗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种类的基础上,学习半抗原、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交叉反应、异嗜性抗原及抗原表位及佐剂,以及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抗原、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的基本特性,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二) 熟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种类。

(三) 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三 教学内容

(一) 抗原的概念

(二)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1 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 抗原特异性。

3 抗原表位:概念表位的种类(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宿主方面的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四)抗原的种类TD-Ag,TI-Ag;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五)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 抗体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种类的基础上,学习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及酶解片段和生物学活性,并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的功能。

(二) 熟悉抗体的各功能区,五类抗体的特点,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

(三) 了解抗体的酶解片段,抗体的多样性和血清型,人工制备抗体的应用及制备过程。

三 教学内容

(一)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

(二) 抗体的结构:

1 抗体的基本结构:重链、轻链、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

2 抗体的辅助成分:J链,分泌片。

3 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水解片段。

(三) 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四) 抗体的功能:V区的功能,C区的功能。

(五)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IgG、IgA、IgM、IgD、IgE的功能。

(六) 人工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第五章 补体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补体系统组成的基础上,学习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及补体的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补体的概念,三条激活途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作用。

(二) 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三)了解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补体的概述:补体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命名。

(二)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三条途径的特点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自学)。

(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五)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 细胞因子

一 教学目的

简要学习细胞因子的概念和类别、特点、免疫学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免疫学功能。

(二) 熟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和分类。

(三) 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概念基本特征、作用方式、贡呢特点

(二) 细胞因子的分类:IL、IFN、TNF、CSF、chemokine、GF。

(三)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

(四) 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 教学目的

在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其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CD及粘附分子的概念。

(二) 熟悉粘附分子的功能。

(三) 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三 教学内容

(一) 白细胞分化抗原 :LDA和CD的概念

(二) 黏附分子:概念分类、功能

(三)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HLA分子结构、分类的基础上,掌握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和MHC限制性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MHC、HLA及MHC限制性的概念,经典HLA的基因组成,HLA分子的结构、分布 及生物学功能。

(二) 了解人类MHC的遗传特点,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的医学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 MHC、HLA的概念

(二) 人类MHC结构及其遗传特性:

1 经典的HLA-Ⅰ、Ⅱ类基因。

2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3 人类MHC的遗传特征。

(三) HLA分子:HLA-Ⅰ、Ⅱ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

(四) 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B细胞各类表面分子的组成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掌握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功能,掌握B细胞的功能。

(二) 熟悉B细胞的亚群。

(三) 了解B细胞的分化发育。

三 教学内容

(一) B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CR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

(三) B细胞的分类:B-1细胞,B-2细胞

(四) B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T细胞各类表面分子的组成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掌握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二) 了解T细胞的分化发育。

三 教学内容

(一) T细胞的分化发育:阳性选择,阴性选择。

(二)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

(三) 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CD4+T细胞,CD8+T细胞,Th细胞,CTL细胞,Treg细胞。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 教学目的

学习APC的概念、种类以及抗原提呈的几种主要方式及过程。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APC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二) 熟悉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教学内容

(一)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专职APC,非专职APC。

(二)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1 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2 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3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4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免疫应答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学习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及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过程。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分类和基本过程,。

(二) 掌握TCR识别的特点和MHC限制性的概念。

(三) 熟悉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四) 掌握效应T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一) 免疫应答的概念、分类和过程。

(二)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MHC限制性,双识别

(三)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双信号活化

(四)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Th的免疫效应,CTL的免疫效应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T细胞免疫应答的基础上,学习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B2细胞对TD抗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特点。

(二) 熟悉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熟悉B1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特点。

(四) 掌握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一)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单识别。

2 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终末分化:双信号活化,T、B细胞的相互作用。

(二)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熟悉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模式识别受体、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的概念;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二) 熟悉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熟悉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三) 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三 教学内容

(一)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

(二)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固有免疫的特点PAMP,DAMP,PRR

2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3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的基础上,学习免疫耐受机制及其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特点;中枢耐受的机制。

(二) 熟悉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外周耐受的机制。

(三) 了解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点

(二) 免疫耐受的形成:先天免疫耐受,后天免疫耐受。

(三) 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

(四)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各类超敏反应的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类;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

(二) 熟悉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三 教学内容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类

(二) I型超敏反应:

1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2 发生机制

3 临床常见疾病。

4 防治原则

(三) Ⅱ型超敏反应:

1 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疾病

(四) Ⅲ型超敏反应:

1 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疾病

(五) Ⅳ型超敏反应:

1 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疾病。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性疫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自身免疫病的特点、机制及其相关疾病。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分类。

(二) 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诱发因素与机制;病理损伤机制。

(三) 了解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 概述

1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3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二) 自身免疫病诱发因素与机制:抗原因素、免疫系统因素、遗传因素、其他因素。

(三)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1 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2 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四)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免疫缺陷病的概念、特点及重点学习掌握AIDS的概念、病原学及传播

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共同特点;AIDS的概念、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二) 熟悉原发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病;AIDS的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三) 了解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共同特点

(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的病因,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一 教学目的

学习肿瘤抗原的分类及特点,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和免疫治疗。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肿瘤抗原、TSA、TAA的概念。

(二) 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三) 了解肿瘤的免疫治疗。

三 教学内容

(一) 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的分类,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性抗原

(二)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三)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 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

2 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四) 肿瘤的免疫防治。

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移植免疫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学习HVGR和GVHR的发生机制和特点。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移植的概念及分类;GVHR和HVGR的概念;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二) 熟悉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三) 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 移植概述:移植的概念、分类

(二)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2 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3 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三)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HVGR,GVHR。

(四)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一 教学目的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常用制剂。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特点;疫苗的概念。

(二) 熟悉疫苗的基本要求;疫苗的种类。

(三) 了解新型疫苗;疫苗的应用;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分类。

三 教学内容

(一) 免疫预防

1 人工主动免疫

2 人工被动免疫

3 疫苗的基本要求

4 疫苗的种类及其发展。

(二) 免疫治疗:

1 分子治疗。

2 细胞治疗。

3 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 :由基础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 :教案讲义审核、试讲、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交互听课等。

三 教学方法 :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24-30人/实验室),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 考核办法 :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30﹪,免疫学综述撰写及报告占1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免疫学概论

CAI

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抗原制备、免疫动物)

8

综合型

抗原

CAI

2

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4

综合型

免疫球蛋白

CAI

3

免疫标本的制备

4

综合型

综述介绍

CAI

1

免疫标本的检测

4

综合型

补体系统

CAI

2

细胞因子

CAI

1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CAI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CAI

2

B淋巴细胞

CAI

1

T淋巴细胞

CAI

2

APC与抗原的提呈

CAI

1

细胞免疫应答

CAI

1

体液免疫应答

CAI

2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CAI

1

免疫耐受

CAI

2

超敏反应

CAI

4

自身免疫性疾病

CAI

2

免疫缺陷病

CAI

2

肿瘤免疫

CAI

2

移植免疫

CAI

2

免疫学防治

CAI

2

专题讲座

CAI

2

合计

40

20

上一条:临床医学教改班《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下一条:《生物制品学》实验教学大纲

关闭